火币Pro苹果版
火币Pro苹果版
不管我们在哪个行业,总会遇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个东西应该是A,但是被很多人理解为B,关键是A和B差别很大。
我知道这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
但是,直到最近看到“我看见一只鸡”的理论,我才真正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1.我看见一只鸡
电影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我看见一只鸡”。
这个理论来自于著名电影科学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写的一本书,名为《电影的本性》。
在这本书里,克拉考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拍了一部短片,持续了十分钟。内容是城市风景、高层建筑、繁华的市中心、饮食男女等。参考微博热搜#你看到鸡了吗#。
然后导演把片子给非洲土著看,他们还在吃血喝血的不文明时代。
导演想知道当极度落后的文明和极度发达的文明相遇时,那些落后的文明能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导演看完短片,发现土人在愉快地谈论一只鸡。
问题是导演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电影里有一只鸡,他也没有刻意去拍电影里的一只鸡。那么为什么这些土著人谈论一只鸡呢?肯定有问题。
带着这种困惑,导演又仔细回头看了一遍电影,然后发现没有鸡。她一帧一帧的回头看,终于在电影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只鸡——,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发现了这只不起眼的鸡。
更有甚者,这只鸡只出现在八张图片中。我们知道,电影是一个每秒24帧的连续运动。如果一个东西出现不到8帧,大多数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那些土著人很重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只鸡是他们最熟悉的,因为他们只知道那只鸡,你看到的高楼大厦因为不熟悉而成为他们的背景,那只鸡因为熟悉而成为主角。
所以,在电影科学里,会有这样一句话,你见过鸡吗?我们想表达的是,当我们每个人阅读一部作品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鸡。
广义来说,这个理论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的任何情况。当你看到一个东西,你脑海中的反馈信息是“鸡”还是“摩天”,完全取决于你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你所有的生活经历。
进一步说,当人们争论一件事的时候,A想表达的观点往往和B想表达的观点大相径庭。其实这些纷争的背后,是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
综上所述,这个电影界流行的笑话“我看到了一只鸡”,背后是一个人知识深度造成的认知差异。这种情况很正常。
2.币圈“我看见一只鸡”的案例不胜枚举
其实币圈里“我看见一只鸡”的案例数不胜数。
案例1:比特币Vs以太网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吸引了大量粉丝,形成了铁粉阵营。这些铁粉阵营会嘲笑任何正在出现的区块链协议。
其中最有意思的案例是维塔利克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当他在2013年发布以太网时,比特币阵营“严厉警告”他,“不,不,不,以太网认为区块链世界不需要以太网,但区块链世界有足够的比特币”。
但实际上,维塔利克已经在2013年撰写了关于Ethereum的白皮书,相关技术路线也逐渐清晰,主要技术细节也已发布。
直到2019年,这样的争论还在继续。
2019年8月28日,《福布斯》发文称“以太网快满了,所谓比比特币更好的数字书快没容量了。”比特币开发公司Blockstream CSO Samson Mow转发了《福布斯》的一篇报道,评论道:
“以太博物馆是一个技术死胡同。用的越多,死的越快。”
参孙对以太网的批评引发了以太网支持者的反击,包括以太网的核心人物维塔利克布特林(“V神”)。布特林回答参孙说,
“你确实意识到比特币也是“几乎满了”,就像以太博物馆一样,对吧?”
比特币网络容量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争论多年无法解决的问题(闪电网似乎很尴尬),甚至这个问题导致了比特币网络的分裂,比特币现金的诞生。
说到,姜和熊岳总是坚守各自的阵营,甚至有赌约。
案例2: Poca Vs EOS
Poka Ecology的粉丝写了上百篇关于Poka的技术概念、发展、创始团队、技术进步的文章,也试图说服社区,Polkadot想做的不是成为Ethereum的替代品,也不是成为Ethereum的黑仔!博卡想做的是Web3.0和区块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