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是什么币(今日的价格有风险吗)
有关比特币“大区块”与“小区块”的讨论本质上是对不同扩容路线的分歧,众所周知,自从比特币价格在2013年4月历史性的突破100美元之后,比特币的知名度进一步从极客圈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人群,与此同时,随着比特币交易的增多,比特币网络中的交易确认异常缓慢,如果交易者不想长时间等待,就需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成员就开始讨论如何在比特币网络设定的1M的区块大小的基础上实现扩容提速,最终获得支持最多的有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闪电网络、隔离见证和区块扩容。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便是其中之一——区块扩容。
为什么会有比特币区块“大与小”之争
区块扩容,实质上是一种硬分叉,判断硬分叉与软分叉的标准,就是看升级前的节点能否兼容升级后的节点,如果能兼容,就是软分叉;如果不能兼容,就是硬分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软分叉向后兼容,而硬分叉不向后兼容。历史上比特币第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硬分叉就是发生于2017年8月1日的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BCH/BCC)的诞生,通过支持将区块大小提升至8M(后于2018年5月再次将区块大小限制升级至32M)来提高交易效率,是链上扩容的技术路线。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切都要追溯到比特币白皮书作者中本聪在比特币源代码里面留下的一行代码——这行代码限制了比特币区块的大小的上限。
我们知道,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将其理解成为一套记账系统,而每一个区块可以理解为这套记账系统里一个账本,是该系统里最小的记账单元,每个账本记录着最近十分钟内比特币网络发生的所有转账交易记录。显然,在这样一套系统里,区块的大小上限就会直接决定了单位时间内比特币网络处理交易的能力。
探究中本聪添加这行代码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在低算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阻止垃圾交易攻击。由于在比特币发展的早期,也就是在CPU及GPU挖矿时代,交易比特币的人数寥寥无几,恶意攻击者花费很小的代价来提交大量的垃圾交易,就能堆满所有节点的硬盘,这样就有可能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系统扼杀于摇篮。在添加这行代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未来会不会限制比特币网络的发展?对此,中本聪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到时候我们提前把限制调大就可以了。”
没想到一语成谶,就在比特币白皮书问世9年之后,当初遗留的这个扩容问题竟然会导致后来的“大区块”与“小区块”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