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火币pro网下载
下载火币pro官网下载
你遇到过认真教你增加钱的投资顾问(或者父母)吗?这一理念深入到全世界无数勤劳的人们心中,成为“工作”概念的一部分。
重复一遍,就成了工作文化的一部分。找个高薪的工作,养老账户里有多少钱就拿出多少,然后看名字就找个钱多的共同基金,把钱放进去,然后等账户里的数字涨了。大多数人会每两周自动重复一次这条路,从不怀疑自己的智慧,也不觉得有什么风险。这就是“聪明人”会做的。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储蓄”,但实际上这种金融化的过程让退休储蓄变成了永久的冒险者,结果金融投资成了很多人的第二份全职工作(我不会说大部分)。
不幸的是,一直有人主张金融化,结果储蓄(不承担风险)和投资(承担风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这两种活动是一回事。认为金融工程是幸福退休的必要条件可能缺乏常识,但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家庭座右铭。
-也许你只是需要一个更好的货币TM?-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都越来越金融化。膨胀的金融化也是“你应该让你的钱升值”想法的重要推动者。但观念本身(“你必须让钱升值”)只有在所有人都笼罩在金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价值这一同样不幸的现实中时,才会进入主流意识。
钱会越来越“不值钱”需要让钱升值需要金融产品让钱升值循环往复
-美元购买力(从1970年到2020年)-
这种需求的紧迫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价值的传递速度。但这只是起点,是央行有意规划的结果。世界上大多数央行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每年将本币贬值约2%。你怎么做或者为什么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现实,产生了一些结果。养老金不是未雨绸缪,而是投入金融市场,承担永久性风险,往往只是为了跟上央行创造的通胀,维持其财富价值。
央行稀释了货币的价值,导致了这样的非正常需求,进而导致了这种投资的流行。过度金融化的经济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因为通货膨胀会导致永久性的冒险行为,破坏储蓄的动机。一个消除储蓄动机,强迫人们承担一定风险的制度,也会造成不稳定,既不能发展生产力,也不能长期维持生产力。即使最无知的人也能一眼看出真相,推动金融工程金融化、普遍化趋势的主导力量是货币媒介的激励结构断裂。但货币媒介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支撑。
从根本上说,股份公司、债券、任何集合投资工具都没有原罪。个别投资工具往往存在结构性缺陷,因此联合投资工具和资本配置方式能够(而且往往能够)创造价值。资金汇集导致的风险汇集不是问题,金融资产的存在也不是问题。相反,根本问题在于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化程度,以及人们对一个破碎的、被操纵的货币结构的理性反应,这种反应出人意料地导致了金融化程度的提高。
如果上亿的市场参与者开始意识到他们使用的货币是人为(也是有意)创造的,价值每年被稀释2%会怎样?要么接受不可避免的贫困,要么通过冒额外的风险来跟上通胀。你什么意思?意思是有钱就一定要投资,也就是说你可能会赔光所有的钱。只要货币贬值没有结束,这种循环就会持续下去。本质上,人们已经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承担风险,但后来他们被训练用他们所有的积蓄去承担风险,只是为了跟上通货膨胀。它就像一个仓鼠笼子。——仓鼠在这个滚轴里不停的跑就是为了原地不动。听起来像是失去理智,但这就是现实。而且会有后果。